随笔博山

网龙

随笔博山

草稿一,1600字


    2021年7月,建党百年之际,我曾来到淄博这座山水之城,人文圣地。

    上中学时,就听说临淄有座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官办大学——稷下学宫,令人仰慕;返乡当知青时,才知道我的家乡诸城枳沟大北杏,在明清时代

隶属莒县,与淄博同属青州府治下,因而十分亲切。

    这里,有爷爷王尽美留下的深深足迹,栉风沐雨,山高水长。

   

    爷爷原名瑞俊,字灼斋。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改名尽美。“尽美

”源自孔夫子对乐舞《韶》的评价:“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爷爷,对此进行了质的升华,说明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已经凝聚起了共产主义信念。

    孔子观赏那部《韶》乐之处,就在现在的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

    在爷爷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旅程中,淄博是重要的一站。


    王尽美曾经四到博山:

    第一次是1921年冬,爷爷和战友罗章龙来到张店、博山等地,深入煤矿、铁路、工

人居住区;

    第二次是1922年6月,爷爷在洪山成立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并亲自撰写《矿业工

会淄博部发起会志盛》;

    第三次是1923年8月,淄川鲁大公司“裁人”事件发生,爷爷赶到淄川矿区,组织

工人们进行反“裁人”斗争;

    第四次是1925年2月,爷爷以孙中山委派的国民会议宣传员身份,在博山聚乐村饭店成立淄博国民会议促成会。

    第四次来时,爷爷已经身染重病,生命只有六个月的时间了

    爷爷四到博山,促成了淄博历史上四个“第一”:

    1921年他和罗章龙来淄博,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来到淄博发动工人运动;

    1922年他发起建立了淄博第一个工会组织;

    他起草的《矿业工会淄博部发起会志盛》,第一次将淄博作为地区名称写入党的文

献中;

    他和同志们在洪山镇洪山村光明街上成立的中共淄博支部,是淄博第一个党支部。

    这四个“第一”,印证了博山沙项子矿井旧址石碑上的红色大字:“淄博的红色革

命从这里开始”。


    循着爷爷的足迹,我来到博山聚乐村饭店。

    聚乐村饭店是鲁菜四大发源地博山菜的代表,其“四四席”闻名遐迩。店内有一展

馆,摆放着各种古旧餐饮用具等,一块“聚乐村”牌匾让我久久驻足——百年前爷爷来时,此匾高悬。

    1925年2月,隆冬季节,寒风凛冽,聚乐村饭店内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爷爷正在

演讲。听众包括聚乐村饭店老板、淄博商会会长张焕宸,以及本地11个行业公会的

董事、会长及文化、教育、医务界的知名人士等各界代表。爷爷用他的激情与智慧,

宣讲了由共产党主张、孙先生赞同的国民会议的意义。随着如雷掌声,淄博国民会

议促进会宣布成立,通过宣言,并通电孙中山和北京的段祺瑞执政。[]

    这是我党统一战线策略指引下,国共第一次合作时“鲁中地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精诚

合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毛泽东主席曾经説过,中国革命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

[]因此,统一战线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抚摸着百年牌匾,我进一步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对爷爷的评价之一:“党的

统一战线工作的开拓者和优秀领导者”;也理解了《重修莒志》中对王尽美的记述

:“总理北上,先遣党员分赴各省”“尽美至鲁”“鲁省成绩最著”“总理甚器之”。[]


    印象中,聚乐村的四四菜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形制规范,菜名蕴典,程式讲究,与精美的餐具、优雅的

环境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文化之韵,浓浓四溢。饮食,本是生存需要,但它不仅仅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更能

使人受到文化的熏陶。饮食所蕴含与折射的文化,能够维系民族的本色。而民族之间

的竞争,最后的、最根本的,是文化的竞争。淄博之旅,使我对文化自信,有了更深

的理解。

    提高文化自信,增强底气,首先要寻根溯源,了解、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

部分;在新时代要创造更大的辉煌,依赖于精神焕发,其首要前提就是追寻来路,继

承革命的红色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赓续万年。


淄博山青水绿,物华天宝;淄博文化厚重,红色鲜明。

博山永矗,淄水长流。

不虚此行。













如可配图,建议:




2021年7月摄于博山沙项子煤矿老矿井前石碑

2021年7月摄于博山聚乐村饭店展馆

沙项子矿井遗址




民国报纸关于博山国民会议有关内容的影印件

1925年1月30日

《民国日报》中华民国十四年一月三十日   旧历乙丑年正月初七日   星期五


译文:

国民会议专栏


山东博山国民会议促成会电


    上海民国日报转各报馆各国民会议促成会各团体钧鉴、

    本会成立、已迭誌各报、兹又于啸日开委员会、发出代电两通、文曰、

    北京段执政钧鉴、民国成立、十有四载、黩武穷兵、祸乱相寻、民穷财尽、国将不国、谁作之俑、厥惟军阀、兹幸天心厌乱、曹吴颠覆、孙中山先生主张以国民预备会议及国民会议解决国是、救国良图、莫善于此、博邑市民、极端赞成、

    执事乃以善后会议相号召、以军阀官僚代表国民、隔膜既多、必乖舆情、万望翻然改计、迅速召集国民预备会议、解决一切、亿万众生、实深铭感、特电进规、无任翘企、

    山东博山国民会议促成会叩啸


    北京孙中山先生睿鉴、

    吾国不幸、祸乱相寻、谁作之俑、厥惟军阀、兹幸曹吴颠覆、武力破产、先生以手创民国之伟人、凡事以尊崇民意为主旨、毅然主张以国民会议解决国是、登高一呼、全国响应、吾博虽弹丸之地、僻处一隅、阖境市民、对先生之主张、无不极端赞成、爰于冬日由阖邑市民组成国民会议地、举凡妨害此项会议之进行得、誓以全力反对之、务望先生贯澈(彻)主张、坚持到底、力谋预备会议之实现、反对善后会议之招集、博民虽弱、愿作后盾、临电神驰、无任翘企、

    山东博山国民会议促成会叩啸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