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隐韬烈士日记综述
河北省南皮县档案馆
一 张隐韬烈士生平简介
张隐韬,原名张宝驹,又名张仁超。1902年生于南皮县唐家务村一个贫雇农家庭。在他出世之前,父亲张安文给地主扛活累死,寡母无法维持生活,被迫去天津佣工,张隐韬被托付给郝庄外祖父家抚养。善良的舅父、舅母把他视作亲生儿子,精心照管。
张隐韬小时在郝庄小学念书,十五岁考入马村高小。他聪敏好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
1918年秋,张隐韬高小毕业后,其母托主人在天津警察局给他找到了见习警察的差事。
他为实现救国安邦的远大理想,改名张隐韬。
1919年。张隐韬在天律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五四”爱国运动,接受了革命思想,经常与于方舟、于树德等一起深入工厂、学校,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921年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该学会在津通讯会员。
1922年春,张隐韬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罗章龙和夭津总工会负责人安幸生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吸收他为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是年,张隐韬与共产党员何孟雄等人奔波于张家口、长辛店及津、京、唐地区发展党的力量,组织工人罢工。
1922年10月23日至11月16日,张隐韬与罗章龙、王尽美、邓培等人组织领导了唐山开滦五矿(林西、赵各庄、唐家庄、唐山,马家沟)工人罢工。同年12月25日,张隐韬与张昆弟、孙云鹏等人领导了正太铁路工人罢工。
1923年2月,张隐韬随罗章龙参加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同年冬,张隐韬由中共北京区委选派去黄埔军校学习。
1924年3月14日夜,张隐韬乘火车到上海,毛泽东亲自与他面谈应试间题。5月经统考入学,与我党高级将领左权、徐向前、陈赓,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宋希镰、郑洞国等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学。
1925年3月,张隐韬从黄埔军校毕业,受党的派遣到河南国民二军岳续俊部驻新乡的史可轩旅作兵运工作;9月,他征得史可轩同意,带二三十人沿平汉路北上,一路上打着国民二军旗号召兵买马,至石家庄向东发展。到达泊镇时,已有六七百人,11月底于泊镇宣布成立我党领导的“津南农民自卫军”,举行武装起义。张隐韬任司令兼党代表。12月初,农民自卫军自泊镇开拔,挥师东下,占领南皮、盐山、庆云等县城,很快发展到一千二百人。
“自卫军”驻扎在盐山县旧县镇之后,以“快邮代电”方式,向全国发表《农民自卫军宣言》。《宣言》发出后,震动了全国,国民二、三军军阀联合围剿“自卫军”。张隐韬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将“自卫军”拉到天津,同已移驻天津的史可轩部会合。
1926年初,“自卫军”行至南皮北徐庄,遭国民二军弓富魁旅截击,张不幸被俘。2月5日(旧历腊月二十三日),张隐韬被害于盐山县旧县镇北门外,时年二十四岁。
二 张隐韬烈士日记发现经过
张隐韬烈士的两本日记原存在郝庄其外祖父家,“文革”期间被抄,以后就下落不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党史办、档案馆有关人员曾根据掌握的线索四处寻找,也毫无踪影,成为南皮县一大憾事。
1988年4月8日,南皮县档案局联查档案,副局长王金凤同志从公安局档案室的一堆未入档的文件中发现了它,现已收集到县档案馆妥善保存。
三 张隐韬烈士日记内容简介
张隐韬烈士的这两本日记,系其日记中的第一册和第三册。第一册写于1923年8月1日至1924年3月23日,共52张,约计三万字。第三册写于1924年6月25日至9月4日,共42张,约计2.2万字。均为元书纸红格竖行本,用毛笔书写,字迹清楚,保存完好,不同的是第三册日记用本每页骑拆叠线下方都有“瑞云楼制”的章迹。
日记内容可概括为四大部分:
(一)1923年8月1日至9月24日,自张家口到北京后在京的活动,其方式主要是大量的书信来往和秘密组织集会等。其交往的主要人员有王尽美、张国涛〔焘〕、刘云静、何孟雄、存斋、李恩霖、周振声、魏华池、赵玉珍、张树珊等。记载了欢迎苏俄代表加拉罕、SY大会之决议案等重大事件。
(二)1923年9月24日至12月1日,记其在家乡的活动。反映了他的家境、乡土人情以及评论国事、书信来往。此间,他联合极可靠的同志和在沧老同学设立了“西北运动促进会”,专办理“新、蒙及三特区诸事宜”。
(三)1923年12月1日至1924年3月22日,记其从家乡返京后的活动`去广东黄埔军校路上及到上海的情况。记载了他去康庄、阳高,生官人屯、大同、张家口等地与邓中夏、纡青、何孟雄座谈及与魏华池、贾锋、赵玉珍谈“西北运动促进会”的情形;记载了他赴黄埔途中及到上海的见闻,记载了他对时局、政界的抨击。
(四)1924年6月25日至9月4日,记述他在黄埔军校生活的情况,对学校的感想,对校长蒋介石以及汪精卫、戴季陶、张继、谢持等人的评论,记载了他与北方“地下革命活动领导人的书信来往内容及他对时局的分析。
四 日记反映了烈士闪光的思想
(一)忱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1923年8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自临城匪变之后,各国之帝国主义者,均以为共管中国之良好机会,而尤以倭日进行为烈。……组织铁路警察,由各国派人管理。其经费则中国之铁路担负,……果真,则中国前途不堪设想矣。而一
般军阀官僚尚日从事于地盘权力,置国事于不闻不问,噫,小民以血汗金钱养得一些盗国贼,如此等政局不加以根本改造,人民之流难困苦,是无论到何时必不能解决的。”日记还写道,“中国的糟,何竟到了这等天地?我们小民,若不内清政治外敌外侮,恐怕种种危险形势,都要现于我们的眉睫了。”
(二)对马列主义的向往。1923年7月“工运”失败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8月2日记道,“炎热如焚,在寓未外行,看《革命哲学》。”“十月十四日,看《社会主义史》”,“二十一日《社会主义史》全部看完”。
(三)坚定的革命信念。张家口工运失败后,他回京积极组织革命力量。8月1日写道,“…要破釜沉舟地干点工作。别把青年光阴轻易放过去呵!’’当他处境极为艰难时,仍毫不动摇革命到底之心。11月4日写道。“…认定人生的价值,往前走去。没有牺牲,哪能得到幸福?……缓进不成,急进也是不能。”“……然事在人为,语云:有志者事竞成,此言良是。”
(四)拥护真理,疾恶如仇。入黄埔军校后,他耳闻目睹校长蒋介石言行,认定蒋介石曲解了“三民主义”,因此对蒋大为不满。1924年6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校长命令:‘关于下级干部的事,学生是不准提出质问,若有替下级千部说话的,官长和学生都要枪毙!’……此学校之中,发生此等压迫不平之事,真是为人民争自由,为人民争平等的革命党的怪闻。既以此等手段施之于本党同志,亦可以此种手段施之于将来全国国民。然一般国民今日所感的痛苦,正是此等不平之压迫。若经一次革命,还是和现在一样,那么,这等革命的工作,`可说无有再革的必要了。”
7月3日记道,“假设此校系我主持,欲希望本党的成功,必要清理内部,将全体学生大加淘汰,虽革去太多半亦所不惜。不然,何望党的成功。”
9月1日记道,“……自劳运失败,遂深恨北洋军阀之残暴行为,不得不与一有力之革命团体相联合,以致军阀之死命。”
另外,日记反映他的用人主张,即注重实践。1924年7月11日的日记写道,“……因为我的取人之着眼点,第一要注重有没有作为……。”
张隐韬烈士日记内容相当丰富,既记录了烈士及其同志们在伟大的历史时期对革命做出的光辉业绩,又记录了我党早期领导人不朽的斗争史实。这两本珍贵的日记,将为党史、军史、工人运动史提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
(责任编辑王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