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交流(一)
(文字未经校对,切勿直接引用)
王尽美“少怀远志”,1918年秋天,到省城济南求学。
据济南师范说,这里是王尽美开始走向革命的地方,不无道理。
从一个师范学生开始,到成为职业革命者之前的这一时间段,在王尽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间段。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首先就要了解历史的背景。很多,先捡两个重要的,与大家讨论一下。注意通史、专题和具体史料结合。
第一,那时那刻的济南;
第二,那时那刻的济南师范。
我带头抛砖引玉,先概略发个言。
大家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曾有一段“清末新政”,也被称为“遮羞变法”。
1900年5月,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光绪仓皇西逃,一路颠沛流离。为挽大厦于将倾,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名义发布“变法”上谕,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也称“遮羞变法”。这是专制帝王迫于形势,在主观上为巩固自身统治而推行的一次自救。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所以,凡事并不是主客观都能一致,事与愿违的事比比皆是,无心插柳的倒可能成为“植树能手”。凡事,要用多维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看事一分为二,认定其主旨、目的和初衷,再看其实际影响、效果和结局,凡事不迷。
比如: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
其中有两项重要内容:
内容一★
振兴商务,对外开放(主题馆解说词里好象有 ……重复就是重要)
王尽美出生那年,德国人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修两条铁路。
火车来,商埠开。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行侵占胶州湾。1898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允许德国在山东修建由青岛经潍县、博山和经沂州、莱芜到济南的两条铁路。
德国修路的真正目的是掠夺资源。因为条约中有开“路”圈地的条件:允许德国在铁路两旁30华里内开矿。德国驻上海领事一语道破其中奥妙:“盖我铁路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
1903年4月,德国人修的铁路距济南已不足百里。那开疆破土的势头让山东巡抚(?官职,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代皇帝“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省委书记兼省长)周馥坐不住了:德国人即将掌控济南。
1904年5月,他与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拥有管辖数省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最高级别的管理权,同时还可以处理部分局部上的外交事务)袁世凯在天津行馆秘密会晤。
【北洋?: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以及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咸丰年间成立的总理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驻扎在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务。可是后来发生了天津教案,引发了列强不满,而朝廷认为问题就出在了三口通商大臣没有地方的管辖权,因为管辖权在总督那里,所以后来就让直隶总督兼任三口通商大臣,称为北洋通商大臣,也叫北洋大臣。
于是,出现了一堆历史名词,如“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就是指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派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
直隶?,直接隶属京师的省份,天子脚下,心腹之地。清代直隶大约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河南、山东的小部地区,还有内蒙、辽宁的一部分等;1914年割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城。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左图可放大看】
他们经过密谋策划,写了个折子,就是打了个请示报告,即《直隶总督袁世凯等为添开济南潍县及周村商埠事奏折》。
“值此列强环伺、主权尽失之时,亟应在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就是商埠,是一个国家向外开放的特定通商地区。近代中国的商埠分为两类:一类是约开商埠——外国列强强迫中国履行不平等条约,按条约而开的商埠;一类是自开商埠。
约开商埠,主权易失;自开商埠,主权在我。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批复出奇得快。5月19日,即“抄录通行”,周知天下,批准了!
此举让德国人措手不及,但又无可奈何。这也是袁、周二人采取“密谋”的一个重要原因。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但“火车虽来,商埠已开”。对于中国来说,尽管有些事出无奈,迫不得已,但一旦迈进了这个门槛,中国就像加入WTO,融入了国际经济秩序之中。
济南的“开放”正式开始了。
王尽美到济南读书时,济南开设“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已近15年。
15年来,开埠对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日渐显现。混沌乍开,风云激荡。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这里交融,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在这里对接,济南的文化更加开放、多元与包容。
施行“通商惠工”政策后,在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涌入的同时,新观念的冲击也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西方的各类思潮也渐次渗入。
“自开商埠”使济南成为西风东渐(可查详尽资料以便进一步丰富知识。同时还有东风西进等等,泛指文化交流、交溶,相互影响)的重要管道。
开埠当年,德国禅臣洋行就在济南落户。到1919年,在济南设立总行、分行或代理处的欧美洋行已达15家。日商也在济南设立了日华、东南、华和、三好堂等多家公司和商号。
公共事业和市政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包括电报、电话、邮政机构以及电影院、公园、西餐厅等纷纷成立。而据《简报》载,律师公会调查称,截止1917年11月,“省城内外挂牌律师达一百六十余人”。
济南的经济与世界市场直接沟通、新式工业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形成,自然促进了新式教育和新式文化传播的发展。在新式人才需求猛增的带动下,清末济南共创办中等以上学校14所,其中11所为开埠以后创建,而且遍及工、农、医、师、商等行业,摆脱了传统的以科举取士为导向的旧式教育体制。由新式教育体系培养起来的、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不仅形成了汲取新思潮的主体,也成为现代化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1903年,济南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简报》诞生【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早的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原名《申江新报》】。这份类似“辕门抄“(清代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经官署的辕门抄出,故名)的报纸,除了登载当时官员的升迁、禀见等情形外,同时还摘录南北各报新闻,如“电谕”、“各省新闻”、“时事要闻”、“外国新闻”等栏目,成为新型的报业媒体。
最关键的是:随着商人把积累的资本投资于工业,手工业作坊里的徒弟进工厂开机器,民族工业资本家加速湧现的同时,工人阶级也同时加速涌现。
等等。
内容二★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7月,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
1901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光绪正式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大中小学堂。
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正在家里休假,看到皇帝的谕旨后,立即组织人员起草了《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于当年9月24日上奏光绪皇帝,奏请先在省城济南设立大学堂,奏陈得到清廷的照准,山东首先办起了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10月正式开学。
这速度!
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在各省最早兴办的官立大学堂,泱泱中华第二个官立的大学堂。而且那个《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是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后来其它再办学堂的,都按这个章程办理。因为光绪批示:通行各省,立即仿照举办,毋许宕延……山东了得!
章程中的名言:
“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材,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肆业(勤于所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1902年 ,清廷颁布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规定在学制系统中设立与中等学堂并行的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并行的师范馆。中国及山东的师范教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这个师范馆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1902年(光绪二十八),山东巡抚周馥也觉得“学贵善教,教先择师”,而俺们山东“学堂初立,尚少师范”,于是就在大学堂下面,于泺源书院旧址(泺源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山东巡抚奉旨建立)附设了“山东师范馆”。政府拨库银一万两 作为教育经费。考选廪生、附生、增生104人,招入师范馆,由候补道方燕年任监督事 (校长)。 山东大学堂师范馆就是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
清代的科举制度很复杂,先概略了解一下:、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也采用这种制度,前后经历1200余年。科举制度最大的优势是由中央直接选拔各级“干部”----最起码是县级以上的。
同时,它也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让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能够进入统治阶级。在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以后,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
其考试,采取“八股取士” 形式,以《五经》、《四书》为基本内容,撰写文章,阐述经义,以“代圣贤立言”。要想考好,必须记诵儒家经典,但也需要理解发挥,但又不能“妄作主张”……
具体形式,就是根据四书五经范围内的命题,写八股文式文章:格式、字数都有严格规定,格式如下: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
清代的科举制度下,凡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通称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又分好多种,比如:
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有名额限制,每人每月发给廪米六斗,每年发廪饩(廪lǐn,粮仓,也泛指仓库;饩xì,赠送食物)银四两。又称廪膳生员。
增生,于廪生的正式名额之外,增加的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附生,在廪膳生、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府州县的生员,因附于廪膳生、增广生之后,故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还有:
童生:就是没有取(考)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通称为童生,故而,童生可以是儿童、青壮年,也可以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等等。
等等……
1903年秋,师范馆外派学生深造,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30人,去日本弘文书院的30名,去日本的这30名学生就是山东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
1903年9月 ,随着选派学生任务的结束,师范馆即从山东大学堂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山东全省师范学堂。山东全省师范学堂的建立标志着山东师范教育正式形成。
后来逐渐扩大,名字也改来改去:山东师范学堂、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山东高等师范等等,到了1914(民国三年),改叫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王尽美考入的学校,就是这所师范。
课程内容,包括修身、教育、国文、习字、英语(见有关文章)……每周教授时数为32学时。与科举八股,已经是革命性变化。
同时,大部分教材都是采用日本的教材;部分教习(即老师)是东洋留过学的,还有不少的外教来自日本。日本来的东洋教习讲,这些教材汲取欧美先进理念思想,通过系统学习,能使大家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能用新的知识与理论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云云。
不仅不要钱----学费,有的师范学校还发服装鞋帽,甚至还有补助,但吃饭住宿好象要收些钱。
关于日本,建议多多关注一下,我们做的工作,涉及历史,最忌讳的,就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概略的说……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他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日本1868年维新开始,励精图治,潜心发展,26年后,即1894年,终于一举击败原来的师傅中国。虽然二战惨败挨了原子弹,但后来仍然站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行列中,七国集团,6个欧美国家,亚非拉只有一家,就是日本。
总之:
1918年王尽美上济南师范时,
济南自开商埠已经15年;
中国的近代师范教育已经形成15年;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已经50多年了……
以上只是提供一个思路和线索,详情有待“学习、学习,再学习。(----列宁)”。
下一步建议关注方向:
传统文化。
预先提示:
▲文化是有阶级属性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指五四之前、在专治制度下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而产生的,如不加以区分和扬弃,不加以新的创造和升华,或全盘接收或一概否认,甚至良莠不分,该继承的忘了,不该传承的高调宣传,就必然与进步相背,自相矛盾,令人迷惑甚至适得其反。
▲建议了解一些有关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内容。
在基地讨论交流(一)草记